我小时候在外婆家长大,那是一个高山上。屋子后面,就是大片的竹林。进入竹林里,如果不熟悉,很容易迷路,因为竹子看起来都一样的。那种竹子是大型毛竹,可以做建筑材料使用,长成的竹林遮天蔽日,苍茫浓郁。
可想而知,一到春天,竹林里长满了笋子,这种叫做春笋。尤其是春雨过后,春笋生长速度更快,一夜之间就长高了,所以挖春笋要抓住那短暂的几天时机。这是春笋长在地上的样子。

由于太多了,只要进山去随便挖挖,就能搞一大篮。这种大笋子,又湿又重,很不好处理,光是剥皮就挺费劲的。剥开后,切成片,放到开水里煮,再放到太阳底下晒,这样才能去除苦涩的味道。新鲜的春笋,在我们那是没有人吃的。必须经过水煮、太阳晒、甚至烟熏一系列的步骤,做成笋干,用来炒腊肉吃,那倒是很鲜美。

老家人不吃新鲜的春笋,那鲜笋怎么弄呢?答案是冬笋。挖冬笋可是一门技术活,因为大冬天的,地上覆盖着白雪,要看出哪个位置有埋在地下的冬笋,再用锄头挖出来。首先,找到冬笋就不容易,很考验眼力和经验。其次,要能完整挖出冬笋更不容易,很容易就挖断了。
我舅舅是这方面高手,只要他进山,很容易就能挖到冬笋。老家的人都有信仰,每次只挖一个,绝不多挖。一方面是保护生态,另一方面也是一丝善念,不让大自然的物种断子绝孙。
冬笋跟春笋最大的不同,是可以新鲜着吃。因为冬笋还没长成,挖出来后只有薄薄的笋皮,撕开后里面全是细嫩的笋肉,用开水泡一下,切成片就可以炒肉吃了。很嫩,而且不涩。在我们那,五花肉炒冬笋也算一道名菜。

我离开老家20多年,已经有20多个春天未在家里了。对冬笋与春笋的一点印象,也全在记忆里。这种记忆,就跟新鲜春笋的味道一样,是苦涩的。